基金重仓股在7月以来的大宗交易平台上大出风头。 上周( 7月份的大宗交易活跃程度延续了二季度的趋势,但其凸显高折价率却是最新特征。有基金分析人士表示,二季度大盘进入调整,部分基金采取了调仓的策略,不排除基金通过券商席位换仓的可能。不过,近期折价交易的频频出现,大有机构资金抄底的趋势。 据WIND资讯最新显示,截至 相对一季度,二季度参与大宗交易的股票与基金的关联度似乎更高,共有58只基金重仓股出现在大宗交易中。除了大宗交易平台上基金重仓股数量远远超过一季度外,成交金额也由一季度的30.01亿元,扩大至41.49亿元,增加74%。此外,二季度基金重仓股大宗交易次数为143此,多于一季度的137次。进入7月份,在近7个交易日里,基金重仓股22次现身大宗交易平台,成交金额10.83亿元。显然,二季度以来季度大宗交易平台出现的股票与基金的联系更为密切。 综合来看,7月份,基金重仓股的22次大宗交易平均折价率为9.21%,华胜天成在 具体来看, 不过,二季度以来也不乏溢价大宗交易出现,且与一季度相比明显增多。数据显示,二季度以来的165次基金重仓股大宗交易中,成交价格高于收盘价的交易共19次。其中,新华基金公司旗下新华优选分红、新华优选成长、新华泛资源优势、新华钻石品质企业四只基金重仓持有的锦龙股份,是二季度大宗交易溢价最高的股票,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大宗交易的成交折价率体现了机构投资者对后市的判断,基金重仓股溢价交易骤增,意味着在如今的价位之下,买方的兴致似乎要高于卖方。不过,但从目前的成交情况(包括涉及上市公司、溢价幅度和总成交金额和成交股份数)来看,近期的多笔溢价成交并不能成为A股见底的充分佐证。 从大宗交易平台上买卖的基金重仓股所处行业来看,基金重仓股所属行业比较分散,其中金融行业股票的表现最为突出。 数据显示,截至 具体来看,出现溢价交易的金融股包括北京银行、中信证券、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其中多达62只基金重仓持有的北京银行,现身 从基金重仓股参与大宗交易的月度数据来看,今年4月与7月的交易金额与其他月份相比存在显著差别。数据显示,4月份,涉及基金重仓股的大宗交易总金额为21.51亿元,是二季度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月份,日均成交1.02亿元;5月份,基金重仓股的大宗交易金额锐减到8.67亿元,环比缩减六成,日均成交0.43亿元;6月份,基金重仓股的大宗交易金额为11.3亿元,尽管环比有所增长,但与4月份相比仍有差距,日均成交0.59亿元;7月份,仅仅过去7个交易日,基金重仓股的大宗交易金额已经达到10.83亿元,日均成交达1.55亿元,甚至比4月份单日成交额还要高52%。 结合4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的调整行情来看,似乎原基金重仓持有者逃顶迹象比较明显。而7月份大宗交易的活跃却令市场平添几分喜色。 北京一券商的基金分析人员表示,5月份、6月份出现的市场大幅调整行情,与前期部分资金出逃有一定的联系,除社保资金逃顶的可能性较大外,券商、基金资金也存在逃顶的可能性。大宗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一般比实际的市场价格要低,但是由于大宗交易市场的手续费较低,相对二级市场便于大资金腾挪,因此,部分大资金倾向于此市场进行交易。 进入7月份,大宗交易成交再度活跃,尽管有分流市场资金的趋势,但不排除机构资金在抄底的可能。据观察,从目前情况来看,6月份两市日均总成交金额基本维持在1400亿元左右水平,而在7月份日均成交1000亿元左右,这说明大宗交易平台正悄悄分流一定的资金。有分析人士表示,7月份大盘出现持续反弹,这时候的大宗交易更多显示出机构资金的底部抄底的策略。 从二季度买入基金重仓股的营业部来看,最为活跃的莫过于招商证券的三个营业部。数据显示,招商证券深圳益田路江苏大厦营业部在基金重仓股的大宗交易买方共有11次,招商证券北京金融大街营业部共有10次,招商证券北京东四十条营业部共有6次。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着较为浓厚的QFII气息的海通证券国际部,二季度出现在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联通大宗交易的买方名单中,合计成交2.65亿元,尽管买入量不大,但在弱市中足以显示出QFII对金融股的青睐。(证券时报) |